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图片新闻

《河南日报》一版报道《焦作:用法治守护生态文明》


发布时间:2020-08-17

《河南日报》8月15日1版


 

《河南日报》8月15日03版


今日河南日报头版转3版,刊发报道《焦作:用法治守护生态文明》,这是焦作市人大常委会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焦作市的一大亮点工作。加强立法,用法治为生态文明建设,为“精致城市品质焦作”建设,为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焦作这项工作走在了前列!




7月31日,我省首部生活垃圾分类管理领域的地方性法规——《焦作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经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表决通过,将于2021年1月1日起施行。这是焦作制定的第六部地方性法规,也是第五部聚焦生态文明建设的法规。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


 


  近年来,焦作市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以地方性法规的制定和实施为抓手,用法律的力量保护生态环境,以高质量立法推动高质量发展,以高效监督保证法律法规有效实施,坚决守护好焦作的绿水青山,助推“精致城市、品质焦作”的建设。


聚焦生态文明建设,绘品质焦作生动画卷


盛夏时节,812平方公里的焦作北部山区青山如黛,万木葱茏,蜿蜒的柏油路掩映其间,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眼前的美景让人很难与昔日千疮百孔的废弃矿山联系起来。


北山曾是焦作的“黄金带”,采矿业支撑了经济建设,奠定了城市发展的基础。然而,成年累月的私挖乱采和非法经营加工行为猖獗,矿产资源濒临枯竭,山体千疮百孔。


为大山“疗伤”。2016年6月,新一届焦作市委号召全市人民打响了北山治理生态保护战。一个多月时间里,413个非法采矿点、1028个非法矿产品经营加工点被取缔。经过治理,大山的“伤口”被18公里长、4000余亩遍植绿树的矿山公园覆盖,环城森林体系初具规模。


然而,如何让北山治理真正走出“治理—反弹—再治理—再反弹”的怪圈,成为摆在面前的时代课题。


“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以转型升级为主线,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推进北山生态保护修复与开发利用,努力把生态建设成果转化为加快经济转型的强劲动力,才能实现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同频共振。”焦作市委书记王小平说。


获得地方立法权不久的焦作,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作为首选,第一部地方性法规《焦作市北山生态环境保护条例》于2017年3月10日颁布实施,焦作成为全省首个为一座大山立法的省辖市。


从满目疮痍的采石场,到满眼翠绿的山峦,再到一批精品民宿、房车营地建成投用,《焦作市北山生态环境保护条例》推动了山区群众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走出了一条不依赖矿产资源的“靠山吃山”新路子。


生态文明建设事关人民福祉,是实现永续发展的基石。之后,焦作连续四年相继出台了《焦作市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焦作市城市绿化条例》《焦作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焦作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为全市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坚强的法治保障。


发挥监督利剑作用,为绿水青山保驾护航


放眼南望,大沙河两岸波光粼粼、水鸟翩跹,过去的“臭水沟”,蝶变成群众眼中的“生态河”“幸福河”。


 


“水清了,天蓝了,山绿了,生态环境更好了!”焦作市民道出了眼中的变化,和满满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焦作市市长徐衣显表示,聚焦最脆弱的生态要素,就是要坚持急用先立、接力推进,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长效治理、协同治理、精细治理、高效治理,坚持“治、建、调”并举,构建全市涵盖各类生态要素的“常治+根治”网络。


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执行的关键在于执行力。焦作重视生态保护法律法规的实施工作,秉持“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定力和韧劲,发挥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的“法律巡视”监督利剑作用,直面问题、持续跟踪、一督到底,推动法律法规执行到位。


针对北山生态保护总体规划不完善、机制不健全等问题,组织沿山7个县(市、区)人大常委会对《焦作市北山生态环境保护条例》开展联动式执法检查,推动成立北山生态环境保护领导小组办公室、制定完善北山生态保护总体规划、设立保护区界碑和标示标牌,实现了北山生态环境保护的常态化。


针对城市环境卫生管理方式不合理、配套监管体系不健全等问题,组织对《焦作市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开展执法检查,推动执法部门彻底清除市容环卫整治工作中的“老大难”问题,坚持依法管理、文明执法、热忱服务,推动城市管理水平上了新台阶。


针对绿化重栽植轻养护的状况,组织对《焦作市城市绿化条例》开展执法检查,实地检查南水北调焦作城区段绿化带节点公园、大沙河生态治理工程绿化建设情况,要求职能部门明确责任定位和任务要求,加强协调沟通,确保城市绿化规划、建设、管理、保护工作协调有序开展。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金山,蓝天就是幸福。“用法治的力量守护绿水青山,我们一直在路上。”焦作市人大常委会主任王建修说,市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对《焦作市全域旅游促进条例(草案)》进行了第一次审议。《焦作市大沙河保护条例(草案)》编制工作已经启动。


践行新发展理念,让城市品质有效提升


一渠清水穿城而过。


南水北调焦作城区段绿化带郁郁葱葱,生机盎然。市民沿着步道散步、跑步,带着孩子在游园里嬉戏,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2017年3月,焦作重启了被搁置8年之久的南水北调焦作城区段绿化带征迁工作,历时4个月,实现签约率、搬空率、拆除率三个100%。


眼下,以绿为基、以水为魂、以文为脉,南水北调焦作城区段绿化带项目贯穿城区东西,为焦作市打造“精致城市、品质焦作”增添了美丽画卷。


与此同时,焦作市强力推进十大基础设施项目、县城扩容提质、乡村振兴工程,中心城区黑臭水体全面消除,建成区绿地面积达4303万平方米,城区垃圾、污水处理率达100%,城区集中供暖普及率达到90.1%,成功创建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国家森林城市。


“城市街道干净整洁了,违建被拆除了,交通更加通畅了,人居环境改善了……”市民张夏敏说起焦作之变,用“改天换地”来形容。


连日来,一条条消息在怀川大地迅速传播开来:


2019年度,焦作市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工作获得国务院办公厅表彰激励。


2019年,焦作以全省第一、全国第14名的成绩通过全国文明城市提名城市年度测评。


《河南社会治理发展报告(2020)》显示,焦作城市宜居度居全省前列,焦作居民幸福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焦作市坚持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以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示范城市为引领,把建设宜居宜业生态文明城市作为城市转型的主战场,不断改善城市面貌、解决群众关心的难点问题,有效提升了城市颜值、气质、品质,群众幸福指数不断提升。”王小平说。


群峰叠翠、林海苍茫,流水潺湲、鸟语花香……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看,一幅生态文明建设美好图景,正在怀川大地铺展。


                                                                 来源:河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