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县赵堡镇:打好“建管用”组合拳,落实全过程人民民主新抓手
赵堡镇人大在市、县人大常委会的正确指导下,在镇党委的坚强领导下,在镇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积极推动全过程人民民主基层实践基地建设,打造基层实践新亮点。
一是建阵地。投入25万元,迭代升级镇人大代表联络站,建立了“一岗一厅一廊一榜两室”工作阵地(即代表服务岗、代表议事厅、回音廊、积分考核榜、群众谈心室、立法征询室),将阵地打造成为宣传人大制度和民主法治教育的基地、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人大协商、立法协商”的平台、讲好人大故事的窗口,为人大代表提供了高标准的履职平台。
二是智能化。投资20余万元与河南理工大学联合开发赵堡镇“掌中堡”微信小程序,设立“民呼我应”和“代表来了”模块,生成联络站“民呼我应”二维码和代表个人二维码,聚焦民情‘码’上反映、问题‘码’上转交、事情‘码’上办理、结果‘码’上见效的四大功能,自2022年7月份开始使用,截止目前,共办结问题反馈200余条,真正拓宽了办事渠道和办结实效,将数字赋能践行于全过程人民民主基层单元。
三是全覆盖。在全镇范围内创新打造“1+6+22+N”模式,即建立1个镇级人大联络站,6个网格民情茶话室,22个村级选民接待室,N个小院议事厅,搭建起了全链条、全方位、全覆盖的全过程人民民主基层平台。
赵堡镇人大结合新时代人大工作要求,建立了“四个一”工作机制、量化考核机制和民生实事代表票决机制,在有效发挥代表主体作用、激发代表履职活力方面迈出了坚实步伐,取得了良好成效。
一是用“四个一”工作机制夯实履职责任。创新建立“四个一”工作机制,即“一周一走访、一月一视察、一季一座谈、一年一述职”,通过人大代表进村入户收集民情民意,围绕全镇各项重点工作开展监督,深化代表议事制度,回应群众关切,总结经验做法,不断提高人大代表听民声、梳民意、解民忧的履职能力,进一步夯实履职责任。截止目前,已走访群众300人次,记录群众意见建议60多条,形成代表意见建议50余条,解决群众问题42个。
二是用量化考核机制激发履职活力。结合市、县级人大代表履职考核办法,依据“四个一”工作机制,创新建立赵堡镇人大代表履职考核办法,将参会履职、视察调研、服务大局、议案建议、联系选民五个方面作为考核事项,按照积分制,细化量化各项考核指标,选出季度履职明星,进行季度公示,同时纳入年度代表履职奖惩和履职管理。截止目前,选出履职明星4人,代表履职参与度成倍提升,大大激发了代表履职的活力和动力。
三是用民生实事代表票决机制行使监督权力。以群众“点单”、代表“定单”、政府“买单”、人大“验单”的“四单”工作法持续推进票决制各项工作,2022年共票决产生了4项民生实事项目。同时将辖区人大代表分为产业发展、乡村振兴、文旅融合、社会民生4个调研小组,围绕票决出的项目开展调研监督,提出相关意见建议13条,年终对民生实施项目进行满意度测评,4件民生实施项目满意度均为100%,高质高效把民生实事项目的“施工图”变为群众满意的“实景图”。
一是开展“三亮三做”,展示履职新成效。在全镇范围内广泛开展人大代表“三亮三做”活动,通过在日常场所、重点场合“亮身份”展担当、在“我为群众办实事”中“亮承诺”展为民、在履职考评中“亮成效”展风采,形成争做合格代表、群众表率、行业先锋的浓厚氛围,推动“三亮三做”在镇域落地生根、干出成效,推动镇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截止目前,开展“三亮三做”志愿活动3场,组织人大代表参加达80人次,惠及群众200余人。
二是开展“矛盾调处”,拓宽普法新途径。将基层立法联系点与镇矛盾调处工作相结合,广泛组织代表通过镇基层立法联系点开展矛盾调处活动,在矛盾化解中不断向群众普及法律知识,收集关于法律条例的意见建议,通过定期的代表活动拓宽了人民群众有序参与立法的途径。截止目前开展活动6次,代表参与调解矛盾纠纷30余起,协助化解12起。
三是开展“主题活动”,提振工作新效能。根据人大代表的职务、职业和自身状况实施代表分类管理模式,将全镇85名人大代表划分类型,为不同的代表类别“量身定制”各项主题活动、视察调研、工作监督等,如组织拳师代表走进陈家沟武馆武校开展视察调研。通过高度适配的代表活动大大提高了代表的履职效能。截止目前按照代表类别开展活动4次,收集群众问题反馈10余条,均得到了妥善解决。
下一步,赵堡镇将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明确目标任务,坚持“建管用”并重,通过全过程人民民主基层实践基地建设,推动人大工作常态化向村级延伸,解决基层“小事”、做好治理“大事”,着力打造汇聚民智民力的主渠道、代表依法履职的主阵地、推进基层治理的好载体。(徐 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