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自身建设 >>机关党建

历史清廉故事①丨孙叔敖:吾官益大,吾心益小


发布时间:2023-07-04

孙叔敖:吾官益大,吾心益小

  春秋时期楚国人孙叔敖,担任令尹后,“施教导民,上下和合,世俗盛美,政缓禁止,吏无奸邪,盗贼不起”(《史记》)。他擅长因势利导帮助民众,注重农耕渔猎的同时,也为商业往来提供便利。

  根据《淮南子》《太平御览》等古籍记载,2000多年前的淮河流域时常发生灾害,孙叔敖“决期思之水,而灌雩娄之野”“楚相作期思之陂,灌雩娄之野”,也就是兴修水利,利用上游来水,修建陂塘,建造水藤结瓜式的期思陂(今芍陂),一方面能起到蓄水、防洪的作用,另一方面则利于灌溉、防旱。作为我国历史上最早见于记载的大型灌溉水利工程,期思陂的实用性极强,三国、明朝皆有修缮、扩充。根据《后汉书》《三国志》《唐书》等记述,期思陂对多个朝代的兴起都起到了重要作用,其部分遗址至今仍在发挥效能,真正称得上是“功在当下,利在千秋”。除了这里,据说孙叔敖还在多地兴建了水利工程,至今很多省份都还留有其祠堂,毛泽东视察淮河流域时,曾称赞孙叔敖是我国古代有杰出贡献的水利专家。

  为了彻底根治水患,孙叔敖倾尽家财,生活非常俭朴。根据《韩非子》中的记述,他在治水过程中,“粝饭菜羹,枯鱼之膳,冬羔裘,夏葛衣,面有饥色”。或许曾经在最底层劳动人民之间生活的经历,让孙叔敖更懂得百姓的需要,更知道应该珍惜得来不易的太平局面。孙叔敖与传统士大夫不同,在治理百姓方面,他更推崇因势利导,而不建议用严苛的刑罚来约束劳动人民。

  他“秋冬则劝民山采,春秋以水,各得其所便”,即秋冬时砍伐的木材,在春夏之际水量丰沛时运下山,利用大自然的便利,创造更多的劳动价值。自此,百姓生活越来越好,任何季节都有工作保证家庭收入,也就大大减少了犯罪行为。

  后来,在虞邱的推荐下,孙叔敖被楚庄王任为楚国令尹(相当于国相)。任职期间,他手握重权却始终保持着清廉俭省的官风。他出门轻车简从,吃穿用度都与平民百姓一样,妻子和孩子不穿丝帛的衣服,连喂马的也是最普通的草料。

  《列子·说符》中记录了一位隐士与孙叔敖的对话,隐士问:“人有三怨,子知之乎?”这“三怨”指的是“爵高者人妒之,官大者主恶之,禄厚者怨逮之”。意思是说,爵位太高受人嫉妒,官做得过大会遭到君主忌惮,俸禄丰厚会招致人们的怨气,祸患就会降临。

  所以,得到的光环和利益多了,那些得不到的人自然就会心生嫉恨;承担的责任多了,要面对的指责也就会更多。事情办得好,最终可能会“狡兔死,走狗烹”,事情办不好,可能会被指责“德不配位”。事物都有两面性,想要得到更多,就意味着要付出更多,在得失之间如何自处,恐怕是很多人纠结的问题所在。人性本身是趋利避害的,如果利越大害越小,选择去做的意愿就会更强烈。

  孙叔敖却不认同这样的看法,虽然这样的事情很多,但他认为自己为官的出发点和做事原则不会让他落到这个境地。他对隐士提出了自己的疑问:“吾爵益高,吾志益下;吾官益大,吾心益小;吾禄益厚,吾施益博。以是免于三怨,可乎?”意思是说,我的官位越高,我的欲望就越低下;我的官做得越大,我的内心就会越谨慎;得到的俸禄越多,我对别人的施予也就越多。用这样的办法免除“三怨”,可以做到吗?

  隐士对他的说法非常赞赏,认为即便是尧、舜这样的先贤看待问题,都不能出于这样的角度,难以达到这样的思想境界。的确,如果因为担心受到怨恨就不去做官受禄,那就没有人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替百姓撑起一片天空。孙叔敖的从政态度非常平和,并不将高官厚禄看得太重,以至于“三为令尹而不喜,三去令尹而不忧”,只要初心不改,便可以达到“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崇高境界。

  有一件事可以看出孙叔敖仁厚的秉性。据说他还很小的时候,有一次在出去玩耍时遇见了一条两头蛇,尽管非常害怕,但是孙叔敖还是把蛇杀死后埋了起来。回到家见了母亲后,他就忍不住哭起来。母亲问他缘故,他回答说:“听说见到两头蛇是不吉利的事情,一定会死,现在我不仅见到了,还杀死了这种两头蛇,恐怕即将死去,不能再侍奉母亲了。”他的母亲忙问:“那两头蛇怎么处理的?”孙叔敖说:“因为怕再被别人看到,所以杀死之后埋了起来。”母亲感到十分安慰,对他说:“暗中帮助别人的人一定会得到好报,你做得对,不会因此受到损伤的。”

  这件小事足可以显现出孙叔敖的爱人之心,在自己受到伤害的时候,还惦记着不让别人受到同样的伤害,有这种品质的人自然也会心怀天下。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能做到孙叔敖这样在绝境之中仍然推己及人,防范他人遭遇同样的危难,实属难得。

  孙叔敖任令尹时,楚国通行的货币是贝壳形状的铜币,称“蚁鼻钱”。本来这种货币已经流通很多年,百姓已经习惯使用了,但是楚庄王认为这种货币重量太轻,于是下令推行重量更大的钱币,结果导致钱币的便携性大大降低了,百姓不愿意使用,商人的交易过程也受到了影响,有些人甚至因此放弃经商,很多市民的生活品质发生了变化,造成了人口流失。楚庄王的货币改革,极大影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管理商业的官员向孙叔敖汇报了这一情况,孙叔敖了解到这种状况已经非常严重了,并有加重的趋势。他急忙向楚庄王提出建议,要求改回原来的币制。孙叔敖并没有顾虑,此举是否会触怒君主而祸及自身,他始终坚持着理政初心,从民本出发,为全局利益考虑。楚庄王弄清楚缘故后听从了孙叔敖的建议,因为孙叔敖的及时干预,郢都的社会经济重新焕发了生机。

  尽管孙叔敖生活十分简素,家人也跟着自己吃苦,但一家人从不认为自己不幸,反而自得其乐。楚庄王曾多次提出要厚赏孙叔敖,但孙叔敖不愿接受,他的俸禄大多用于接济贫困的百姓,只留下自己与家人的生活所需。孙叔敖身居高位,惠及万民,影响了当时的官场风气,提高了楚国的社会地位,让楚庄王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因为过度劳累引发疾病,年仅38岁的孙叔敖病逝了。临死前,他告诫儿子:“一定要安贫乐道,不能只顾眼前小利。楚王多次封赏我,我都没有接受,等我死了,楚王因为感念我做过的事情,一定会赏赐封地给你们。你们就选择楚国和越国交界的寝丘吧,这个地方土地贫瘠,不被人关注和喜欢,所以能占有很久。”果然,在他死后,楚王要封赏他的儿子,孙叔敖的儿子按照父亲的叮嘱,选择了寝丘,很久之后都保留着所有权。孙叔敖去世后,因为素来没有积蓄,家人无力为他置办棺木盛敛。因为没有留下财产,所以即便后来受封了寝丘,他的儿子也要穿着粗布衣服,靠打柴为生。

  实际上,孙叔敖执政的时间并不长,但是他在治水、治国方面表现出了卓越才能,成就了楚国的强盛。因而其功在当时,泽被后世,堪称古往今来清官之首。

  正所谓:循吏第一孙叔敖,惠政廉清三入朝。散尽家财治芍陂,质洁何妨着旧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