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清廉故事②丨季文子:无衣帛妾,无食粟马
季文子是春秋时期鲁国名臣,谥号“文”,“子”为古代对人的尊称。季文子是鲁桓公之后,执掌鲁国朝政30余年,辅佐宣公、成公、襄公三代君主,承先祖“成季(公子友)”遗风,为鲁国做出了巨大贡献。《史记》记载,季文子去世时,“家无衣帛之妾,厩无食粟之马,府无金玉”,因而君子以“廉忠”评价他。
我们所熟知的典故“三思而后行”,就来自季文子的故事。《论语·公冶长》记载:“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左传》中记载的季文子“备豫不虞”便是他“三思而后行”的例证。季文子“将聘于晋”,要求下属按照“遭丧之礼”了解一些礼节忌讳,有人不解为什么要做这样的准备。季文子说,提前做好各种准备是先人留下的教训,如果“求而无之”,那么行事就会变得很困难,提前准备了又有什么害处呢?不久后,果然“晋襄公卒”。季文子行事谨慎的性格特点,使他“举事寡过”。虽然并非每件事都要审慎再三,但身居高位,如果思虑不足,即使“差之毫厘”,在下属执行和事态发展的过程中,也容易出现“谬以千里”的结果。
季文子生活非常俭朴,曾被同僚子弟嘲笑。在特权阶级看来,掌握更多社会资源的执政者,理应过奢华的生活。
孟子的先祖孟献子有个儿子仲孙它劝说季文子:“您身为鲁国上卿,地位尊贵,可是您的妻妾婢女身上的衣服不是丝绸的,您家里的马匹不用粮食喂养,人们都会觉得您太抠门了,这不是给国家形象抹黑吗?”
季文子并没有生气,只是说:“我当然也愿意过那样的日子。可是我看到还有很多父老吃着粗劣的粮食,穿着破旧的衣服,我就不敢享受奢侈的生活。老百姓吃粗粮、穿破衣,我却因为身居高位,将自己的妻妾打扮得花枝招展,用粟米饲养马匹,恐怕这就不是称职的官员了。再说,我也只听说以高尚的品格为国争光,从未听过通过娇艳的妻妾和养得俊美的马匹来给国家添彩的。”
季文子将这件事告诉了孟献子,孟献子大为光火,把仲孙它关了禁闭,狠狠地教训了他。从那以后,曾理所当然地认为要高高在上的仲孙它,也开始过起了俭朴的生活,他的妻妾婢女也开始穿上了粗布衣服,喂食马匹的饲料也换成了普通的草料。得知这一情况,季文子认为仲孙它“过而能改”,是可以治理好民众的人,所以任命他为上大夫。
季文子在蒲圃东门外种了六棵槚树,大概是为自己丧事预备下的棺木寿材。鲁成公的妾室、鲁襄公的生母姒氏去世后,因为身份的缘故,没有在祖庙停棺,也没有用内棺盛敛,更没有举行盛大的祭拜仪式。工匠对此不解,请求使用季文子的槚树做棺木。季文子表示丧事可以从简,不必太过隆重,但是工匠仍然用了这些树木,季文子也并未阻止。
史书上评价此事,说季文子“多行无礼”,导致最后自己也受害。但是,季文子为人谨言慎行,必然不会插手君主家事,对于姒氏或许也是抱有同情,因而默许了工匠的做法。这非为“无礼”,恰恰是“有礼”。
季文子去世后,按照礼法规定,鲁襄公亲临抚慰。家里没有什么值钱的东西,不仅没有“金玉”,更没有“重器”。家仆们便找了一些“家器为葬备”。季文子在朝30余年,“相三君”而“无私积”,可以称得上是中国封建时代标杆式的忠臣循吏了。
即便是特权阶层,生老病死也是不可逃避的。但因为社会身份不同,殡葬规格也有所差异。有些人活着的时候是“人上人”,享受钟鸣鼎食,死后也要继续耀武扬威,必须将生前的心爱之物、彰显身份的贵重物品、到了另一个世界也要驱使的仆婢等,全部带进坟墓。在当时,活人殉葬已不是新鲜的事情,更不必说棺木中摆放金玉。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人,棺椁也与常人不同,通常是多层套叠,以示尊贵。季文子死后,理应享受高规格的殡葬礼仪,但家中实在没有值钱的东西,只能用日常用品陪葬,而且把这些东西陪葬了,活着的人还置办不起新的。看待死亡的态度,决定了一个人的格局和行事原则。季文子对待死亡是豁达的,即使活着的时候有过翻天覆地的能力,死后也无非是一抔黄土,回归自然。因为他把活着的意义想清楚了,所以活着的时候就少有私欲。
季文子身居高位,执掌一国大权达30多年,但并未因此傲慢自大,而是始终贴近社会的底层,了解民情,不慕奢华。季文子这样的品格,在当时的士大夫阶级中鲜少看到。可以说,季文子是春秋时期有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爱民思想的代表人物。
季文子的一生可谓是“三穷而三通”。《说苑》中收录了子贡对他的评价:“其穷事贤,其通举穷,其富分贫,其贵礼贱。穷而事贤则不侮,通而举穷则忠于朋友,富而分贫则宗族亲之,贵而礼贱则百姓戴之。其得之固道也,失之命也。”意思是说,他不得志的时候向有才能的人学习,仕途通达的时候荐举那些不得志的人,富有的时候把财富分给贫困的人,地位尊贵的时候能礼遇底层人民。这样的人,困厄时追随有才能的人能不受人欺辱,荐举困厄的人则是对朋友忠义,富裕时分享财富给穷人会让宗族的人亲近,地位显赫时礼待百姓会受到百姓拥护。他能得到这些是因为他坚守道义、行仁义之道,失去这些时就安心认命。
季文子去世多年后,季氏宗族因其俭而礼民的品格,在其他势力的威胁下得以保存。季文子执政期间推行“初税亩”,解放了大批奴隶和农民,让更多百姓得以拥有私产,从土地束缚中解脱出的农民因此成为开垦私田、不受拘束的“隐民”,因而对改变了他们命运的季文子拥戴有加。对于“爱民”的人,“民心”自然会倾向他。古人有“礼不下庶人”的说法,作为最不受重视的阶层,聚集在一起的力量是超出上位者想象的。《左传·昭公二十五年》说“无民而能逞其志者,未之有也”,可见得民心才能得天下,礼下于民才能得民心。
季氏封地在费邑,春秋时期鄫国(今山东兰陵一带)西有座神峰山,为表示归顺诚意,鄫国国君将季文子灵柩迎葬至此,并改山名为“鲁卿山”,因季文子谥号为“文”,所以又称“文峰山”。鲁襄公诏令,季文子的后人在此地建季文子庙,流经此处的泇河支流也因此被称为“季文子河”。时至今日,仍有许多游客到此追缅季文子。
正所谓:礼下于民得人心,府无贵器忠侍君。谨行慎思以身教,克俭守廉传德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