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代表工作

人大论坛|调查研究的方法


发布时间:2023-07-04

调查研究是一门学问、一门艺术,是各级人大代表的基本功,必须练好练扎实。

      第一,调查研究的前提在于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调查研究只有贴近中心、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决策,才能忙在点子上、谋在关键处。调查研究就要瞄准国家和地方中心和大局去思考、去创新,想大事、谋大事,深入研究一些重大问题,深入研究事关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重点问题,深入研究人民群众生产生活中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等。调查研究要胸中有丘壑,既要预见潮流所在和大势所趋,又要抓住“风起于青萍之末”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从大局中找题,从社会和群众关注的热点焦点中找题。下去调研前,要拟好调查提纲,在脑子里多打几个问号,到哪些地方去,想要了解什么,要找哪些对象研究什么问题,等等,边调查边思考,步步深入,有备而去,满载而归。

      第二,调查研究的本源在于“两个深入”。调查研究不能“瞎子摸鱼”“闭着眼睛抓麻雀”,要吃透“两头”,在把握中央和省委精神的基础上,深入基层、深入群众。首先,要到实地、到现场去,多用自己的脚步量一量,用自己的脑子想一想,才能看到真实的情况,听到真实的声音,观察到真实的细节。从而弄清原委,把握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提炼出最能反映客观事物本质的东西来。其次,要吃透各方面情况,既要有面上整体情况的把握,更要解剖麻雀,有点上纵横切面的研究;既要有选点,更要多搞一些不打招呼、不作安排的随机性调研,多看一些事先没有准备的地方,了解到准确、全面、透彻的情况。最后,要保持客观心态,不能随意主观地确立观点、分析材料,而要理性公正、实事求是地反映和分析客观事实。

      第三,调查研究的境界在于与群众打成一片。现在有的同志讲,我们下去了不少,可群众就是不买账,摸不到真情况。为什么有隔阂?原因在于有的同志放不下架子,和群众说不到一块,有的同志走马观花,前呼后拥,“走下田头,进不了群众心头”,更有甚者热衷于搞印证式、歌功颂德式调研。调研者假惺惺,群众当然虚与委蛇。解决这些问题关键在“两心”。一是虚心。放下架子当学生,多问家长里短事,多听鸡毛蒜皮言,多当“泥腿子代表”。二是真心。多在“听”字上下功夫。到群众中去,千万不能听到好的就高兴,听到不好的就不高兴,听到想听的就高兴,听到不想听的就不高兴。要耐心、认真听老百姓讲,做有心人、细心人,察言观色、见微知著,听锣听声、听话听音。

      第四,调查研究的关键在于研究。调查是研究的前奏,研究是调查的升华。我们的调查研究,既不是纯粹的理论研究,也有别于具体的工作部署,必须强调经世致用、以用为要。现在的问题是,调查多、研究少:情况多、分析少;报告多、应用少。调查研究是十月怀胎,作出决策是一朝分娩,我们搞调研既要发扬锲而不舍、刨根问底的钻研精神,更要对调查中掌握的材料进行一番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深入思考和研究,通过“交换、比较、反复”,找出规律性和普遍性的东西,提出解决问题的可行性办法或措施,兼顾需要和可能,防止出现对策措施看似正确,却难以实施,只能束之高阁。

      第五,调查研究贵在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当前,我们所处的是一个信息化的时代、一个开放的社会、一个转型的阶段。一是调研对象要更加广泛现在社情民意集中的地方,除了传统的工厂学校、田间地头,还有社区、网络、工地和菜市场。“民意闲谈时”,真实的民情、民意就在这些地方,就在街谈巷议,应当被我们调研所关注。二是调研方式要更加灵活。既要坚持座谈、研讨、走访调查、蹲点调查、典型调查等传统办法,也要适应新情况,综合运用经济学、社会学、信息学的方法,把微观调查和宏观调查有机结合,把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有机结合,做到问卷调查、网络调查、抽样调查、委托第三方调查、专家调查、统计调查等多管齐下。三是调研手段要更加多样。要善于运用多种手段,使决策有更多的事实依据。比如网络调查,大数据的应用等等。

(选自《如何提好代表建议》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