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清廉故事⑨丨杨秉:计日受俸,余禄不入
发布时间:2023-07-07
杨震有个儿子叫杨秉,字叔节,年轻的时候跟随父亲辗转各地,研习学问,后来隐居民间讲学。直到四十多岁时才接受朝廷征召,担任多地刺史,后调任任城国相。杨秉传承了杨震家风,为官廉洁。杨秉不喜酒,妻子很早就去世了,没有再娶,曾评价自己不受三种东西的迷惑——酒、女色、财物。作为俸禄达到二千石的官员,他计算着自己任职的时间,按照在任时长计日接受俸禄,多出来的钱都被退回或用来周济百姓。被免职的时候,他的生活非常窘迫,甚至全家人几天才能吃上一顿饭。他从前的下属曾想送给他百万钱财,被他闭门推辞。 本初元年(146),汉桓帝刘志即位,杨秉因通晓《尚书》,入朝为皇帝讲学,担任太中大夫、左中郎将,后升任侍中、尚书等职。元嘉元年(151),19岁的汉桓帝秘密出宫,前往河南尹梁胤的家中。当天的天气非常不好,狂风大作,树木都被连根拔起,白昼如夜。杨秉劝谏汉桓帝,认为不该置自身安全于不顾,如果被谋逆之人找到可乘之机,后悔莫及。但汉桓帝不肯听从,仍旧我行我素。杨秉知道父亲半生都浪费在腐朽混乱的朝廷中,他不愿意重蹈覆辙,于是上书称病请辞,没有得到允许,只被调任为右扶风。 遍历“三公”的太尉黄琼是“二十四孝”故事中“扇枕温衾”的黄香的儿子,他不阿权贵、为官忠正,认为杨秉是有才能且品格高洁之士,上书请求让杨秉留在朝中,于是杨秉被任命为光禄大夫。 当时,毒杀汉质帝、拥立汉桓帝的大将军梁冀大权在握,肆无忌惮,飞扬跋扈,霸占洛阳城郊的民产,修建自己的私家花园,亭台楼阁无一不有。他喜欢兔子,就修建了专门的“兔苑”,下令各地官员进贡品种好的兔子,并且给自家兔子身上做上记号,如果有人伤害“兔苑”里的兔子,都要被判死刑。曾有一个西域商人,因为不知道这个命令,打死了一只兔子,最后竟株连了十几个人都失去性命。梁冀逼迫数千名良家女子为奴为婢,还以权谋私,抓捕富人勒索钱财,甚至为了获取别人的家产将人活活打死。曾反对过他的朝廷官员如李固等,后来都被他罗织罪名处死。他还逼迫皇帝下诏,规定他可以“入朝不趋,剑履上殿”,又增加他的封邑,赏赐大量财富,册封梁氏子弟。朝中诸事都需要经过他的同意方可讨论执行,文武百官的升迁都要先去他的府邸拜谢才能入朝履职,朝贡必须由他先留下上等品,让皇帝享用他挑剩下的次品。为了更好地掌控皇帝,他还将自己的另一个妹妹嫁给了汉桓帝,后来被立为皇后。 杨秉自然无法与这样的人同朝为官,但是他也知道自己没有能力纠正混乱的朝纲,也不愿以卵击石,于是称病在家,不上朝理事。梁冀独揽大权近20年,汉桓帝大权旁落,对梁冀不满到了极点。此时梁太后和梁皇后已经死去,为彻底解决梁冀这个心头大患,汉桓帝私下联合了单超等5个跟梁冀有怨仇的宦官,趁其不备,发动1000多名羽林军包围梁宅,逼迫他服毒自尽。梁冀死后,梁氏与梁冀妻子的亲属和党羽都被下狱论罪,有些为官的则撤去官职。汉桓帝抄没了梁家财产,其数额巨大到与当时全国一年租税的半数相当,梁家占用的民田仍旧还给百姓耕种。之后,汉桓帝将协助自己消灭梁冀的五个宦官都封为侯,称作“五侯”。 因为梁冀的倒台,朝廷几乎空了大半。此时,杨秉回到朝堂上,先出任太仆,又迁任太常。汉桓帝虽然消灭梁氏并翦除了梁氏羽翼,但他宠信宦官,任其专权,令朝廷再次陷入晦暗之中。汉桓帝重新册封了皇后,大肆封赏外戚。时值地震,数灾并现,白马县令李云上书劝谏,认为皇帝的种种举动与当日梁冀跋扈无甚差异。汉桓帝看到后非常生气,下令逮捕李云,要杀了他。当时的很多朝臣都上书为李云求情,表示认可他的劝谏,如果皇帝非要治罪,都愿意与之同死。汉桓帝更加愤怒,将这些人也收入监中。杨秉与大鸿胪陈蕃等人一同求情,也被贬职归乡。但是没过多久,就又被征召为官,担任河南尹。 宦官单超的哥哥有个儿子单匡,当时担任济阴太守,依仗权势贪污腐败。兖州刺史第五种派人调查问罪,搜出巨额赃款,第五种上书汇报朝廷,并且由此弹劾单超,单匡非常恐惧,急忙买通刺客,刺杀负责此事的第五种的下属卫羽,反被卫羽捉住,囚禁在洛阳的监狱中。单匡知道杨秉会秉公处理这件事,担心自己的前途,更担心连累整个家族,便唆使刺客逃跑。杨秉因而被问罪,但杨秉提出,刺客跑了不要紧,主谋抓到了,自然就能抓到这些小喽啰了,请求赶紧捉拿单匡到京城审问。 最终,皇帝还是没有责问犯罪的人,而是将杨秉罚做苦役,又因为出现旱灾将其赦免。刚好此时出现日食,不少朝臣替杨秉鸣冤,认为灾难的发生是因为忠臣受屈,汉桓帝便下诏征召杨秉再入朝,但杨秉以身体病弱为由,没有应召。这时,又有人站出来指责杨秉等人拒不入朝是大不敬,应该治罪,但朝臣们经过一番讨论,还是决定再次征召,如果仍旧不到,再行论处。就这样,杨秉出于无奈再次踏入朝堂,担任太常。 延熹四年(161),梁冀覆灭两年后,汉桓帝开始实行“卖官鬻爵”的政策。为减少国库支出,对抗外族侵扰,汉桓帝下令减发百官的俸禄,借贷王公贵族的一半租税,同时以不同价格出售关内侯、虎贲郎、羽林郎、缇骑营士和五大夫等官爵。这一制度直接破坏了吏治,贪官污吏上任后的搜刮也大大加重了人民的负担。 延熹五年(162),杨秉任太尉,当时宦官势力越发猖獗,同时许多官员非以才能进位,而是依据上缴朝廷的钱财提拔,一时间贪赃枉法的情况极其严重,朝廷内外怨声载道。杨秉与司空周景上书请求惩办贪官污吏,得到准许后,杨秉迅速免职、处死了一批官员,包括匈奴中郎将燕瑗、青州刺史羊亮、辽东太守孙渲等50余人,朝廷得以整肃。 杨秉又提出建议,许多郡国的计吏大多被留在京师任郎官,朝廷需要为其承担更多开支,这些人中有许多行为不端、游手好闲之辈,应该发还各地。延熹七年,汉桓帝南巡,特命杨秉随从。南阳太守张彪对未登基时的汉桓帝有旧恩,大肆横征暴敛、中饱私囊,声称为皇帝抵达进行准备。跟随皇帝出行的宦官也趁机收受贿赂,为一些人谋取官职。杨秉得知此事之后,上书劝谏皇帝拒绝盛情招待,避免再因宦官推荐任职官员。汉桓帝听取了他的建议,不再颁布任命为郎的诏书。 中常侍侯览的弟弟侯参担任益州刺史期间,贪污资产上亿,杨秉上书将其弹劾并派人押解他回京,侯参中途自杀。杨秉再度上书,弹劾侯览及中常侍具瑗等人,请求予以免职。杨秉的行为已经超越了“三公”的职责范围,遭到质疑,杨秉派去的官吏解释说,为官者应该为君主排除身边的奸恶之徒,沿袭汉朝的传统,没有什么不是“三公”职责范围之内的事情。汉桓帝不得已,只好将侯览免职,又削减了具瑗的封邑。 杨秉不为酒、色、财所惑,也不畏惧权臣、宦官和皇帝的威势。他始终保持着清正、忠义的为官原则,以凛然正气直面污浊混乱的政治氛围,心系苍生社稷,是后世从政者的典范。 正所谓:未欺暗室杨叔节,不媚权贵不侵邪。无惑无惧忠于事,身在浊世性犹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