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自身建设 >>机关党建

历史清廉故事⑩丨杨震:天知神知,我知你知


发布时间:2023-07-11
      跟随汉高祖刘邦征战天下,最终斩杀项羽被封赤泉侯的杨喜,后代人才辈出。他的曾孙杨敞是司马迁的女婿,《史记》得以声名远播、流传至今,杨敞的儿子杨恽做出了重要贡献。杨喜的七世孙杨宝,幼年时便刻苦读书,成为当时名儒,受到光武帝刘秀的敬重。相传杨宝小时候曾救过一只黄雀,后来黄雀入梦报恩,衔环相赠,称其品格高洁,子孙清正,将来必然位列三公(东汉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后来,杨宝的儿子杨震、孙子杨秉、曾孙杨赐、玄孙杨彪皆官至三公,名震天下。这个故事就是成语“结草衔环”中的“衔环”。杨家不仅出了很多忠正清廉的高官,后世还出了个隋文帝杨坚。

      杨宝的儿子杨震,字伯起,是开启“四世太尉,德业相继”的首位杨家子孙。他从小就在父亲的影响下,研习《欧阳尚书》,博学多闻,被称为“关西孔子”。杨震在乡间讲学时,据说有鹳雀衔着三条鳣鱼,将鱼放在讲堂前。有人说,这种鱼是卿大夫衣服的象征,三条鱼是“位列三台”的意思,说明先生要飞黄腾达了。

      杨震与父亲相似,也是不慕名利,不愿接受朝廷征召。直到50岁时才步入仕途。时逢大将军邓骘广征天下贤才,杨震被推举为茂才,几次升迁后担任荆州刺史、东莱太守。杨震前往郡中任职路过昌邑时,从前由他推荐担任昌邑县县令的王密特意赶来拜见。那天晚上,王密送来了10斤黄金,作为当初受到推荐的酬谢。

      这怎么能收呢?杨震说:“我了解你的能力,你为什么不知道我的品性呢?”王密劝说道:“现在夜深人静,就算收下也没有人知道的。”杨震说:“怎么没有人知道呢?天知、神知、我知、你知啊!”王密听了之后,带着黄金惭愧地告退了。贿赂这种事,就算做得再周密,即使瞒得过天下人,自己的良心也是瞒不过去的。当初杨震推荐王密,是认为他具备处理政事的才能,并非为了来日获取回报。而王密此时献上的黄金,即便不是民脂民膏,也并非应得之财,收下来名不正言不顺,杨震的心里过不去。

      不久后,杨震调任涿郡太守。在任期内,他处事公正,为官清廉,从不接受私人请托,很多人劝说他为自己的后辈谋些福利。但是杨震认为,留什么遗产,都不如留下一个祖辈清白的好名声。他的儿孙吃的是最普通的蔬果食物,穿的是布衣,生活质朴,与平民百姓无二,良好的家风为后世子孙成材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元初四年(117),杨震被征召入朝,先担任太仆,又升任太常。在他之前,朝廷以前选举出的掌管典籍、教授生徒的博士名不副实,杨震推荐了知名经学家杨伦前来传授学问,获得儒生们的好评。

      几年后,杨震升任司徒,位列三公。汉安帝的乳母王圣等人,依仗着皇帝的恩典,行事无法无天,贪腐严重。杨震目睹这样的情况,上书进谏,他说:“被选入朝堂治理国家的人才,应该是贤德之人,这样才能让国家兴盛,百姓诚服。可如今陛下的乳母王圣凭借抚养的辛劳结交朝臣、祸乱朝纲、大肆聚敛,这是丧失德行的行为,让皇帝身边所有人都为此蒙羞。如果真是为了这位乳母王圣好,应该让她搬出宫去,不要让她的女儿再与宫内人来往,皇帝也应该放下儿女情态,集中精力处理朝政,赏罚有道,爱护百姓,这样才能让自己与先贤比肩。”汉安帝不仅没有接受他的意见,反而将这些奏折给王圣等人看了,这一举动为杨震埋下了祸端。

      后来,王圣的女儿伯荣与已故朝阳侯刘护的堂兄刘瑰私下苟合。刘瑰本身没有什么能力,汉安帝因为他娶了伯荣,就让他承袭了刘护的爵位,担任侍中。杨震无法接受这样的结果,再次上书表示反对,他说:“过去高祖皇帝与群臣有过约定,如果不是立下汗马功劳,就不封侯。刘护的爵位即便承袭,也应该是同胞兄弟刘威继承,断然轮不到刘瑰。现在这种行为,不合规定和道义,也容易引发朝臣的议论和不满。”汉安帝依旧没有采纳他的建议,这让杨震非常失望。

      延光二年(123),杨震升任太尉。因为他位高权重,所以引来了各种皇亲国戚的请托。汉安帝的舅舅、大鸿胪耿宝希望杨震提拔中常侍李闰的哥哥,杨震不愿接受,耿宝亲自前去说情:“李闰是皇帝身边的宠臣,说白了也是皇帝希望提拔他的亲属,不给我面子,也要给皇帝面子。”杨震却义正词严地说:“如果是朝廷想要让我来推荐,那就应该发布公开的官方命令,而不是这样私相授受。”耿宝被驳了面子又被教训,十分不满,恨极了杨震。皇后的兄长执金吾阎显也向杨震要求提拔自己的亲属,同样被拒绝了。同样位列“三公”的司空刘授听说这些事后,趋炎附势、想讨好皇帝的他马上向朝廷推举了这两个人,让这二人在10天之内就获得了提拔。有了对比,杨震更被人记恨。

      汉安帝不仅没有将杨震的劝谏听进去,反而变本加厉。他下达命令,让人给乳母王圣建造房屋,中常侍樊丰及侍中周广、谢恽等也起劲儿地鼓吹、掺和,搅得朝堂一片混乱。杨震再次上书进谏,认为当下灾害不断、边关多扰、民不聊生,应将有限的资源用于解决更大的问题,而不是花费巨资在这种事情上。如今依附于这些外戚、宠臣的都是奸佞小人,甚至有一些人劣迹斑斑,本不应该得到高官厚禄。这样发展下去,百姓和朝廷势必离心离德、国将不国。如同之前的每一次劝谏一样,汉安帝仍旧没有理会杨震。樊丰、谢恽等人因此更加肆无忌惮,甚至伪造诏书,调拨国库钱粮为自己建造私人园地。

      这年冬天发生了一场地震。震后,杨震再次上书,表明这是上天的警示,君主不能再这样任由小人作威作福。汉安帝对杨震的劝说已经非常反感,那些宠臣也怨恨杨震,知道杨震是自己贪腐路上的障碍,只是因为他在朝廷和民间都很有声名,不方便加害,才没有动手清除。

      河间郡的赵腾上书批评朝政,汉安帝看了内容后非常生气,叫人将赵腾抓捕入狱,严刑拷打,让他承认自己是诬陷、忤逆皇帝。杨震听说这件事后急忙上书,希望释放赵腾,他说:“广开言路君主才不至于偏听偏信,国家才能更强盛,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如果杀死赵腾,恐怕百姓的不满会更加严重。”汉安帝并不将杨震的话当回事,反而下令将赵腾斩首。

      延光三年,汉安帝前往泰山东巡,樊丰等人继续搜刮民脂,大兴土木。杨震的下属得到了他们制造的假诏书,这些人听说后非常惊恐,决定先下手为强,诬陷杨震对皇帝怀恨在心。汉安帝回来后就派人收去了杨震的太尉印绶,让他解职回乡。杨震深感耻辱,同时也为自己的官场之路倍感遗憾。行至洛阳城西的几阳亭,杨震对儿子和门生们发表了慷慨激昂的遗言,认为“死亡是不能避免的,但恨自己未能铲除朝堂奸党,整肃风气,愧对天下百姓”,而后服毒自尽。杨震对于身后事的要求是:“只用杂木为棺,布单被盖住身体就可以,不要回乡为我修墓,也不要设祭祠。”

      杨震死后,樊丰授意官吏在陕县留停杨震的丧事,将棺木就放在路边,派杨震的几个儿子充当邮差去送信,路过的百姓都为杨震流泪,感慨杨震廉洁奉公却落得如此下场。

      不久,汉顺帝刘保即位,樊丰、周广等被处死,杨震的门生上书陈述冤情,朝廷下诏征召杨震的儿子入朝为官,赏赐钱财百万,将杨震以礼迁葬华阴潼亭,知道这件事的人都前往祭祀。在杨震下葬前十几天,有巨大的飞鸟飞到杨震丧位前悲鸣不已,直到棺木入土后才离去。当地官员上报此事,皇帝认为近日灾情也与此事关联,是冤屈了一代忠臣的缘故,特意下诏自责。百姓树立了石鸟雕塑在他墓前,以纪念杨震。

      正所谓:飞鸟哀鸣臣子恨,天知神知忠廉忿。满怀热忱归黄土,古今义士谁堪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