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清廉故事⑫丨胡威:清慎如父,名誉著闻
发布时间:2023-09-04
胡威:清慎如父,名誉著闻
东汉末年,曹操有了一定势力之后,对于手下治世能臣的需求越来越大。在一次官员觐见时,经名臣蒋济推荐,他见到了胡质。胡质是江淮名士胡敏的儿子,虽然气概谋略比不上他父亲,但心思缜密,也是能承担起地方治理的能臣。于是,曹操征召胡质为顿丘令。胡质到任之后,恰逢顿丘发生了一起谋杀案,郭政与堂妹私通,杀害了堂妹的丈夫,被手下的冯谅撞破告官。二人担心败露便反诬冯谅杀人,一番刑讯之后,受不住酷刑的冯谅被屈打成招。 胡质仔细查阅讼状,发现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重新审理时,发现奸夫淫妇神色紧张,彼此间多有眼色交流,可见提前早就有串通,于是提审冯谅,发现供词多有不同。胡质决定分别审讯郭政与其堂妹,结果二人供词多有矛盾,由此揭开事实真相。在顿丘任上,胡质短时间内处理了大量积压的案件,使很多人沉冤得雪,颇受百姓好评。曹操因此非常器重他,改任他为丞相东曹议令史。大将军张辽请胡质出任幕僚,以取代自己的护军武周,被他称病推辞。张辽非常不满,胡质解释道:“‘古人之交也,取多知其不贪,奔北知其不怯,闻流言而不信,故可终也’,如今您对您的护军武周因为一点小事就不再信任,产生怨恨,我何德何能始终取信于您呢?”张辽深受触动,与武周重归于好。不久之后,曹操任胡质为丞相属官。 曹丕即位后,胡质迁任东莞太守。士人卢显被杀,经过一番调查,胡质发现死者没有仇人,其妻子年轻貌美,也并不因丈夫去世真正难过,于是对卢显家邻近居住的年轻人进行调查,发现书吏李若神色紧张,于是加紧追问,李若终于自首。胡质当了九年太守,当地的官员和百姓都非常和乐。每次得到赏赐,胡质都分给众人,从不私藏,因此也没有什么积蓄。 胡质不仅治世有方,在军事方面也卓有才能。他曾经几次参加战事,因军功被加封振威将军,赐爵关内侯,后升为征东将军,持节都督青州、徐州诸军事。在任的时候,胡质鼓励农耕,储备了大量粮草,又设置东征台,既可用于军事驻防,又可用于耕作。他与周边郡县修渠通航,方便船只运输,并严密设防以待来敌。胡质去世后,家中没有余财,只有朝廷赏赐的衣物和大量书籍。朝廷因此下令褒奖他的清廉,追封他为阳陵亭侯,赏赐钱粮,谥号“贞侯”。 胡质的儿子胡威与他一样,也是一位清廉奉公的名臣。胡威深受父亲影响,为人处世谨慎有节。有一次,胡威去看望在荆州当刺史的父亲,因为胡质清廉,追求俭朴,所以并不富裕。即便是太守的儿子,胡威也只能独自骑着驴上路,既没有仆从,也没有车马,途中住宿的时候也是自己劈柴、做饭、喂驴。同住的人知道他是刺史的儿子之后深感惊讶,对这对父子的清正感到十分敬佩。 到了荆州,胡威陪伴了父亲十几天,没有住在官府中,而是住在驿馆里,不愿让官家负担费用。准备离开之前,胡质给了儿子一匹绢布,作为路上的盘缠。胡威看着绢布,知道父亲一向清廉,便跪下询问绢布的来历,不愿接受贿赂之资。胡质说这是之前朝廷发放的俸禄和赏赐,周济百姓前特意留下的,为的就是在这种时候拿出来作为路费,胡威这才放心地接受了父亲赠予的绢布。 胡质的一位手下知道胡威前来探亲,早就特意请假回家,暗地里准备了行装和盘缠,在百里之外等候,佯装偶遇,与胡威结伴而行,路上经常接济胡威,表现得十分殷勤。同行数百里之后,胡威感到不大对劲,便故意同他说话,引诱他说出同行的原因,发现这个人是刻意来接近自己的,于是取出父亲送给他的绢布表达谢意,与之分别后独自返程。后来,胡威托人带信将此事告知胡质,胡质杖责了这个手下,革除了他的官职。 胡威之所以如此谨慎,是因为他知道,接受别人的好处,未来就有可能被索取更多的回报。这种变相的贿赂也是不能接受的。行贿并非仅仅是给予财物,当官员拒绝接受钱财后,那些想要趁隙而入的人就会变着花样儿奉上好处。如果从官员身上无处下手,就会从家人的方面寻求漏洞,一旦被这样的人钻了空子,接受了“人情”,将来就要偿还,到时候无论怎么辩驳也是说不清的。所以,为官者需要时时刻刻谨小慎微,不能给别人留下机会。很显然,胡质自己是很难被“讨好”的,如果想要表示亲近,胡威来探望父亲的时候就是很好的机会。 能部署周密地做出这种事情,显然这个假装同行的官员是存心不良的。这种不显山不露水的“照顾”,耗费钱财又耽误了自己的公事,手下官员既行贿又渎职,对于一向奉公的胡质来说是绝对不允许的。虽然胡威及时发现,并且已将物资偿还,却还是险些造成名誉上的损害,给自己留下后患。杖责和革职是给予那些抱有类似想法的人的警告,也是免除后患的解决办法。如果胡威没有高度的警惕性,很可能就会陷入那个人的圈套中。胡质父子时时刻刻谨言慎行,保持高洁的品质,才能做到为官忠正,不受外界和他人左右,公正地处理案情、民情。 胡威入仕后屡受升迁,担任过监豫州诸军事、右将军、豫州刺史,后来入朝担任尚书,加奉车都尉。晋武帝司马炎曾经与他谈起往事,赞叹胡质之清廉,询问他认为自己和父亲谁更廉洁,胡威回答说父亲要胜过自己。晋武帝表示不解,胡威解释说:“父亲的廉洁唯恐被人知道,自己却唯恐人们不知道,所以境界上相差很远。”晋武帝认为他谦虚和顺,为人直率,确实是贤能之才。 胡威这句话非常值得深思。如果以廉洁来博取政治上的成绩,获取百姓拥戴和君主的赞赏,确实算不上真正的“廉洁”,因为那很可能是做出来的样子,特意摆出架势来给君主和百姓看的,只是为了留下一个美名,所追求的还是“名利”二字,有可能实际上并不愿意保持高洁的品行,或者事实上并不清廉。如果性本廉洁,便不会把廉政当成值得夸耀的事情,那么爱民安民、生活如民、亲近民众、与民同乐就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了,自然就不会沾染贪腐的事情,也就不会做出行贿受贿的行为了。胡威这样的说法,并非是说他是虚伪的清廉、父亲才是真正的清廉,而是表达自己的谦逊。 晋武帝执政时期,胡威曾经上书劝谏,指出当前的施政律条太过宽松。晋武帝辩解说,如果尚书郎职位以下的官员犯了错误,朝廷都按照法条处理了,并没有赦免。胡威说,所谓宽松指的就是有人能逍遥法外,即便对于尚书郎这类高层次的官员,也不应该犯错之后就被原谅,否则便会导致不良后果,甚至酿成大患。只有人人都遵守的律法才能真正起到警示、教化的作用,有一个人被法外施恩,便会有无数人钻律法的空子。 这种思想,实质上有着“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的意味。胡威身为高阶官员,并不因自己所在阶层的利益而刻意回避施政方面的差错。一些人当官的目的秉承“实用主义”,如果在满足君主对于臣子的需要之外又能中饱私囊,实在是再好不过的事情。而相当一部分封建君主对此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并不在意官员的清廉是否真正落实到位,只要能治理好国家,偶尔的小贪小腐就可以容忍。可是这种放纵往往成为政治腐坏的开始,正所谓“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接受贿赂的本质就是与民争利,欲望只会滚雪球一样,愈加无法控制,最后贪得无厌,破坏执政之基。 正所谓:不谋小利拒人情,父子清廉守洁行。劝君勿做同行吏,多为黎民少钻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