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清廉故事⑬丨陆绩:怀橘奉亲,廉石开路
发布时间:2023-09-04
陆绩:怀橘奉亲,廉石开路
汉末三国时期的陆康年轻时就有“义烈”的美名,曾担任高成县令,因为地处边远,按照规定,家家户户都备有弓弩,每任县令上任后,总要征调民众修建城墙。陆康并不如此,他到任后便遣散了修城墙的民众,又树威立信,教化百姓,盗匪都逐渐消失了。当地州郡对他非常赞赏,上书请求表彰他,于是陆康升任为武陵太守,后来又转任桂阳、乐安等地,皆有政声。 汉灵帝为铸造铜人,增加了税收额度,百姓苦不堪言。陆康心生不忍,上书劝谏,被宦官诬陷对帝王不敬,幸得御史刘岱维护,仅被罢官,之后又被重新征召为议郎。庐江郡黄穰等盗贼为患,联合江夏等地势力,占据了四座县城。朝廷委派陆康为庐江太守,前往镇压。陆康击破黄穰,收服其残部,受到表彰。汉献帝即位后,天下大乱,陆康冒险派遣孝廉进贡朝廷,被加封忠义将军,官俸中二千石,已是“九卿”级别。 陆康有个儿子,名叫陆绩,非常孝顺,喜爱读书。陆绩6岁时跟随父亲前往九江拜见袁术,袁术拿出橘子招待。陆绩便拿了3个藏在怀中,临走行礼时,怀中的橘子掉了出来。袁术嘲笑他说:“堂堂陆家小公子来别人家做客,临走时还要偷藏几个橘子吗?”陆绩不慌不忙,大大方方地回答说:“母亲喜爱吃橘子,但此物十分难得,因此想要带回去给母亲尝尝。”袁术见他年纪虽小,却如此懂事,非常惊奇。这件事情传开之后,陆绩被称为“怀橘陆郎”,人们都夸赞他小小年纪便懂得“孝义”的道理。元代郭居敬将其编入“二十四孝”,传为千古佳话。 袁术屯兵甚多,粮草不足,便向陆康索要3万斛米。陆康认为袁术有叛逆之心,因此不再与之来往,并且积极整修工事,准备迎战。袁术派遣部将孙策攻打庐江,陆康苦苦支撑两年,最终还是陷落了,年届古稀的陆康月余之后就病死了,陆家百余族人都死于这场战争和战败后颠沛流离的逃难之路上。早早被送到吴郡的陆绩被迫在9岁的年纪就接掌了“家主”之位,由比他年纪还大的堂侄陆逊辅佐。陆绩少年老成,心智远比常人成熟,心志更是坚定。 孙策攻下江东之后,驻扎在吴郡,陆绩和陆逊都成为孙策的门客。孙策经常召集谋士们集会,坐在一起探讨时局。因为年纪最小,陆绩往往坐在最末尾,距离孙策最远。在一次讨论中,谋臣们都认为应该以武力平定天下,陆绩听到后并不赞同,他大声反驳道:“孔子说‘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齐桓公任用管仲,九次聚合诸侯都不曾使用战车,最终成为春秋霸主,在座的都是才能突出的人,不求怀德之法,却崇尚武力解决问题,实在是很可笑的。”陆绩小小年纪就有如此见解,众人都很惊异,认为他将来必然很有前途。 陆绩为人刚直,且是陆家继承者,因为与孙策有近乎杀父之仇的旧怨,成年后的陆绩难以取信于当时主政东吴的孙权。孙权恩威并施,屡次打击陆绩,却着力培养性情温顺的陆逊,并且将孙策的女儿嫁给了他,希望以此化解仇怨,使陆家为其所用。 当时,孙吴政权的领地郁林郡(治所在今广西玉林)一带仍是蛮荒之地,人口稀少,瘴疫流行,尽管有着丰富的物产,如名贵的象牙、犀角、玳瑁、翡翠,水果如椰子、香蕉、龙眼,以及各种珍稀药材,是贵族们争相收藏、享用的宝贝,但是官员们对于到郁林任职仍旧心有抵触,认为被委派到那里就等于是流放,在那种环境下虽然有大把机会中饱私囊,却很难全身而退。 孙权任陆绩为郁林太守,命他携家眷前往任职。陆绩带着自己的家眷和书籍来到郁林,便兢兢业业地开始为民做事。陆绩先是考察了当地的情况,跋山涉水巡查各县,了解民意,搜集意见,了解百姓当前最需要的是什么,而后开掘水井,想办法改善水质,修建城池,努力降低瘟疫的危害。直到今天,当地还留存着陆绩亲手打下的水井,被后人称为“陆公井”“怀橘井”,受世代感恩。 对待郁林,陆绩满怀热情,一心为民。因为他学问出众,于是他主持教化百姓,传播中原文化,使中原文化与当地文化相结合,形成了独居特色的“布山文化”。陆绩的女儿在此出生,取名“陆郁生”,体现了他与当地人民风雨同舟的信念和情怀。 郁林物产丰富,汉朝在此设立州郡后便开始横征暴敛,要求逐年纳贡,从前到此任职的官员都趁机贪污,中饱私囊。陆绩与他们并不相同,他主张轻徭薄赋,十分体恤百姓,虽然也按照要求纳贡,却从不借机谋私利。陆绩为官清廉,生活节俭,受到当地百姓的爱戴。卸任回吴郡的时候,陆绩准备从水路走,船夫见他只带着几箱书,便对他说,“行李太轻,船身吃水太浅,在水中难以维持平稳,不妨多带一些东西。”于是陆绩领着人在岸边搬了块巨大的石头,就这样载着块石头回到了家乡。这块石头后来被放置在岸边,称为“汉陆公郁林石”“廉石”,遗迹至今尚存。南宋范成大作《吴郡志》,其中记载陆绩“出为郁林太守,罢归,无装,舟轻不可越海,载石为重。姑苏陆氏之门有巨石,号‘郁林石’,世保其居”。对于陆绩的清廉,东吴许多朝臣都甚为佩服,纷纷赞誉他清廉可靠,是栋梁之才。 陆绩志在做饱学儒士,即使有军戎事务,也不放弃著述。他精研《礼》《易》,作《浑天图》,撰写《太玄经注》,为《易》作注,专心于天文、历算、易占。在郁林多年,他的身体积劳成疾,且早就有足疾。临死前,陆绩预言“从今已去,六十年之外,车同轨,书同文,恨不及见也”,也就是说60年之后,天下将会一统,政局又是另一番景象,但是他遗憾自己命不长久,不能见到那一天。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仅32岁的陆绩去世。因为他为官清正,没有太多积蓄,留下的二子一女年幼,无所依靠,被同族的陆瑁带回自己家中抚养长大。长子陆宏、次子陆睿后来都出仕为官,女儿陆郁生嫁给了吴郡张氏。 陆绩生前与名士为友,他的两位至交,一位是刚直不羁、“可与东方朔为比”的虞翻。虞翻性情孤僻高傲,很少与人结交,但他与陆绩关系甚为亲密。另一位是与诸葛亮齐名的“凤雏”庞统,他经常到陆绩家中与他交谈。虽然他们与陆绩的年纪相差很多,但是这两位名士都对陆绩十分欣赏,非常认可他的品格与才华。 作为年纪不大、志气不小的典型人物,陆绩从小就显露出卓尔不凡的聪明智慧,他父亲忠直良善的品格也影响了陆绩性格的形成,陆绩自然也成长为仁厚爱民的典范。当他身处物产丰富的郁林时,尽管手握政权、军权,却没有以此作为谋求私利的倚仗,诚心诚意为少数民族地区的百姓寻求更好的生活方式,这在时人看来恐怕是有些傻气的。少数民族在当时被汉民族认为是“蛮夷”,难以教化,一般都需要依靠武力镇压,但是陆绩一改从前官员的做法,与他的父亲陆康一样,认为德能化民,亦能安民,以实际行动证明,民族融合是和谐稳定的基础。 正所谓:怀橘抱才苦无寿,早逝命舛暗无昼。憾难得见天下一,坐观风云龙虎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