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清廉故事⑭丨是仪:拯赡贫困,不治私产
发布时间:2023-09-04
是仪:拯赡贫困,不治私产
是仪,字子羽,本姓“氏”,因为被孔融讽刺“氏”字是“民”字无上,像是一个人做官脱离了百姓,所以改姓“是”。是仪初任营陵县县吏,后在北海郡任职。 后来,是仪追随汉朝皇室的远亲刘繇到江东避乱,刘繇的部队被东吴打败,是仪迁居到了会稽。孙策死后,孙权执掌大权,他非常看重文人,派人下诏书征召是仪,授予是仪骑都尉的官职,负责掌管机要事务。 《三国志》记载,鲁肃去世后,吕蒙接管其兵马,与驻守荆州的关羽对峙。吕蒙向孙权提出偷袭关羽的策略,孙权心中没有太大把握,于是询问是仪的意见。是仪对吕蒙的计策表示支持,于是孙权派他跟随吕蒙大军征伐关羽,担任忠义校尉。是仪当面推辞,孙权对他说,“我虽然不是赵简子,但是您为什么不能委屈一下,做周舍呢?”赵简子原名赵鞅,是春秋时期晋国赵氏的领袖,战国时代赵国基业的开创者,是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军事家。周舍是赵鞅的家臣,曾经为劝谏赵鞅立在门前三天三夜,死后被赵鞅称为“千羊之皮不如一狐之腋”的忠直之臣。 在这样的劝说之下,是仪接受了孙权的委任。吕蒙让陆逊代替自己统兵,假作守备松懈,然后自己白衣渡江,智取南郡,关羽败走麦城。此战之后,孙权在武昌建都,是仪被封为裨将军,后被封为都亭侯,代理侍中的职务。孙权想要给他兵权,是仪并不认为自己具备带兵的能力,坚辞不受。后来,孙权派遣是仪到皖城刘邵处,设计引诱曹魏大将曹休,曹休如计前来,遭遇惨败,是仪又被升为偏将军,回到朝中负责尚书事务,除了要负责评定官员政绩,还兼任辞讼之事,同时因为学问好,负责教授公子们读书学习。 东吴迁都建业之后,孙权命令太子孙登镇守武昌,是仪留下辅佐孙登。孙登对是仪非常敬重,下达命令前都要征求他的意见。是仪不久被封为都乡侯,跟随孙登回到建业,又被任命为侍中、中执法,仍旧担任过去的工作。原来的江夏太守刁嘉被典校郎吕壹诬告诽谤执政策略,孙权震怒之余下令逮捕刁嘉,彻查此事。当时孙权宠信吕壹,但吕壹为人阴狠,诬陷过很多朝中重臣。同朝的人都畏惧吕壹,不敢说实话,只说听说过刁嘉确有吕壹所陈之事,只有是仪说没听说过此事。 孙权命人继续追查,下发的诏令愈加严厉。被审讯的是仪仍旧保持着原本的态度,他说:“如今刀架在我脖子上,怎么敢为罪人欺瞒君主,做不忠不义的死鬼?只是想要让君主知道事实的真相罢了。”他果真如周舍一样,宁舍自己的性命也要发表正直的言论。孙权下令释放了是仪,刁嘉也免遭处罚。 吕壹多次诬告朝中大臣,很多人被他多次告发,但唯独是仪无懈可击,找不到弱点,吕壹想要陷害他,但是又没有什么办法。孙权因此感慨,如果人人都像是仪那样,哪里还需要实施什么法令呢? 蜀汉丞相诸葛亮去世后,孙权派是仪作为使者前往蜀国,与其加强友好关系。是仪行为举止得体大方,回来后被任命为尚书仆射。241年,太子孙登去世。第二年,孙权先后册立孙和为太子,孙霸为鲁王。 孙权偏爱孙霸,给他的待遇与太子孙和没有什么分别。是仪当时兼任鲁王傅,认为鲁王与太子不应该享受同样的规制,于是上书孙权说:“臣下认为鲁王天资卓异,文治武功,对于他的安排应该是外放镇守,作为辅弼国主的重臣,这样才能更好地宣扬国威,教化民众,维护政权稳定,也是国人的期盼。如今两宫上下之序不明,应当给予抑制。”这样的奏表,是仪连续进谏了多次,对于鲁王也多次劝谏。 孙霸被封为鲁王之后,享受到与太子一样的待遇,政治走向却截然不同,这让他开始怨恨孙和,并且野心越来越大。他积极结交名士,与朝中官员拉近关系,他的臣下与太子的臣下互相诋毁,在朝堂上发生争执。孙权发现这一情况,明令禁止他们与朝中官员结党,让他们专注学业。孙霸没有收敛,正好孙和因为母亲王夫人受到孙权的长女全公主诬陷,孙霸便趁机说“孙和与其母见到孙权抱病非常高兴,有不臣之心”,孙权因此不悦。孙霸觉得有了机会,而他的臣下多数都是心思不正的人,希望借此机会谋夺储君之位。250年,孙权废孙和,后改封为南阳王,居长沙。孙霸因为图谋不轨,被赐死,他的许多臣属被诛。孙权改立孙亮为太子。252年,孙权病逝。 对此事早有预见的是仪,在孙权去世之前就亡故了。他的一生对待君主忠诚,做事勤勉,与人交往恭谨有礼,自己克勤克俭,廉洁奉公,是难得的好官。是仪从不乘自己官位之便谋私,不经营家财,不接受别人的恩惠,居住的房舍和日常用度都以俭朴为原则。一次,孙权出行望见是仪家的方向有一所高大的宅院,便问身边随从那是谁家,随从回答说是是仪的家。但是孙权却说:“是仪一向俭朴,不会是他的家。”他派人前去打听,果然不是是仪的房子。这说明孙权是了解是仪的品行的。 是仪在朝几十年,从未有所过失,这一点孙权深为感慨。作为孙权信任的重臣,是仪经常上书劝谏,也会推荐人才,但是他从不议论别人的短处。孙权有时候责备他不谈论政事,所言没有是非。是仪回答:“君主圣明,能做出正确的决断,不需要臣子多嘴。臣子应该恪守本职,做好自己的分内之事,不应多言干扰圣听。”他衣着俭朴,不追求精致奢侈,饮食也非常简单,所得俸禄除满足日常用度外,都用来周济贫困百姓,家中没有积蓄。孙权听说是仪的这些事情之后亲自前往他的家里,品尝了是仪吃的膳食之后,深深感慨,立即增加了是仪的俸禄,并且赏赐他田地和宅院。是仪不愿接受这些,屡屡推辞,因为受到恩赏而不安。 是仪重病卧床的时候留下遗嘱,要求死后薄殓,一切从简,棺木用普通的即可,穿戴不必奢华,用平时的衣物即可。《三国志》的作者陈寿赞誉是仪是“榱椽之佐”,榱椽是架屋承瓦的木头,其中方的是榱,圆的是椽。是仪正是这样的人才。 清廉的官员都有一个共性,那就是不管身处怎样的时代、社会条件如何,都能秉承自己的初心,以民为本,是仪能因为“氏”字无民可依就改姓,也体现了他重视民本思想的一面。在为官期间,是仪不治私产,处事谨慎,在群臣附议奸佞的情况下始终保持正直,实属为官者中的清流。 正所谓:行无差池礼仿古,官清节廉拒贪腐。周济穷苦慰黎庶,满腔热忱报明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