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自身建设 >>文明创建

历史清廉故事⑯丨傅咸:欲时之俭,当诘其奢


发布时间:2023-10-11

      傅咸,字长虞,是曹魏时期扶风太守傅干的孙子,司隶校尉傅玄的儿子。咸宁初年,傅咸继承了傅玄的爵位,担任太子洗马,辅佐储君。后来又多次升迁,担任尚书右丞,出任冀州刺史。傅咸为人谨孝,继母杜氏不愿舟车劳顿,随他赴任,于是他上表请求免于出任,甚至为此辞职。晋武帝司马炎准许他在朝为官,改任司徒左长史。

      当时晋武帝下诏询问群臣政事的好坏。傅咸上书建议说:“建国十五年来,国力没有提升,百姓生活也不见更富庶,灾年来临的时候难以抵御。造成这种现象的很大原因在于国家机构冗繁,官吏太多,仅俸禄的支出就大大增加,更何况这些人中很多都没有起到相应作用,还增加了百姓的负担。如果想要国富民强,最迫切的办法就是裁汰冗员、精简机构,停止不必要的赋税和徭役,颁布政策,促进农业生产。”

      这一主张切中时弊,言辞也甚为恳切,但晋武帝并没有采纳,因为当时的官员设置有一个目的,那就是满足大家族势力的特权需要,尽管身为皇帝,也是没有办法轻易动摇这些大家族的。

      豫州大中正夏侯骏上书建议:“鲁国小中正、司空司马孔毓多次转移养病住所,难以接待宾客,实在不适合继续担任这个职位,希望由尚书郎曹馥代替他。”可是十几天后又上书请求让孔毓继续在位。司徒魏舒对于这些要求都没有受理,但夏侯骏仍屡次上书。傅咸认为夏侯骏褒贬官员太过随性,便上书要求罢免他的官职。魏舒与夏侯骏是姻亲,对于傅咸的要求多次推脱,傅咸仍旧据理力争,魏舒最后也没有答应,傅咸便上书向晋武帝请求。魏舒于是也上奏,声称傅咸谏谤过激,称不上正直,于是晋武帝转任傅咸为车骑司马。

      当时的社会风气是追逐浮华奢侈,傅咸认为十分不妥,便上书请求更改风俗。他说:“无论是饮食还是服饰,都是得来不易的,如果不能节制,将会有匮乏的时候,所以之前的君主在这方面都有严格的制度要求。奢靡浪费比天灾更有害,这是毋庸置疑的。上古时代的圣明如尧,也只住在茅草屋里,现在的百姓却在建设高大宽敞的房屋上攀比;古代贤德的大臣不沉迷于精美的食物,现在随便什么人都能享受奢华的佳肴;以前后妃才有繁复华丽的服饰,如今奴婢小妾都穿戴上绫罗;从前士大夫才能享受车骑,现在低贱的奴隶都享受着壮马轻车;从前人口稠密、国土狭小,却能有所积蓄,如今地广人稀却担心储备不足,这都是因为追逐奢靡风气的缘故。如果想要提倡节俭的风气,就要禁止奢侈的享乐,否则会因过度追求高消费导致大患。东汉末年的廉吏毛玠担任吏部尚书的时候,没有官员追逐浮华,连魏武帝曹操都感慨法令尚不如毛玠的表率作用。如果想要扭转社会风气,应该让官员都行廉洁之行。”他的建议取得了朝廷的认可,被升迁为尚书左丞。

      晋惠帝司马衷即位后,朝政由太傅杨骏把持。杨骏是太后杨芷的父亲,但是杨芷并非司马衷生母,而是其生母武元皇后杨艳的堂妹。原本晋武帝病重时下发遗诏,命汝南王司马亮及杨骏共同辅政。但杨骏唯恐失势,联合杨芷重新拟定诏书,让杨骏单独辅政。晋武帝驾崩后,司马亮唯恐被害,逃亡许昌。

      傅咸提醒杨骏:“如今皇帝将大部分国事交给你打理,这实际上是不符合民心和臣意的做法。如今的形势也很难承担责任,当年贤能如周公,辅政时尚且免不了流言蜚语,更何况当今皇帝的年龄并不是周成王即位时那样幼小。在丧事办完之后,应该抓紧时间考虑进退之事。”杨骏没有理会他,但是傅咸不死心,又多次劝说他。司隶荀恺的堂兄去世,他上表请求奔丧,却在诏书还没下达的时候前去拜访杨骏,巴结关系。傅咸因此上书,认为此人并非真正友爱兄弟,只顾着谄媚,因此应当贬黜他,以教化风俗。

      几件事下来,杨骏对傅咸心怀不满,想要将他排挤出朝堂。杨骏的外甥李斌劝他不要这样做,贬谪正直的人恐怕会影响自己的声誉,杨骏这才作罢。杨骏的弟弟杨济与傅咸一向交好,见傅咸得罪了权臣,便写信劝说他:“杨骏手握大权,有自己的难为之处。你任性直言又处于高位,恐怕也很难保住位置。天下搞不清楚的事情太多了,蚍蜉撼大树的事情不要做,对于朝廷的事情不要太较真,分得太清得不到什么好处,只会让自己头破血流。”傅咸并没有感觉自己做错,仍旧处事刚直,他回信给杨济说:“卫公说过,‘以酒色杀人,比作正直的人更甚。’因贪求酒色而亡的,不会因此后悔。因为害怕自己过于正直招来灾祸的,是因为本心并不正直,只想给苟且偷生取个好听的说法——明哲保身罢了。自古以来,因为正直而招致祸患的人,不过是自己矫枉过正或者不够忠诚,想要以此立名,所以招人不满。哪里有人会因为忠直招致憎恨的呢?”傅咸仍旧没有改变直言劝谏的习惯。

      晋惠帝皇后贾南风也有独揽大权的野心,于是杨骏也对贾南风多有防范。杨骏种种行事已经逐渐引起朝臣不满,甚至他的弟弟杨珧、杨济也常常如傅咸一般劝谏他,但都没有得到采纳。贾南风私下派人联络汝南王司马亮、楚王司马玮,请他们带兵进京,讨伐杨骏。司马亮等人指使晋惠帝下诏,称杨骏谋反,楚王司马玮带兵围攻杨骏府第,杀死杨骏,夷其三族,又废除杨芷的太后之位,贬为平民,囚禁于洛阳郊外。

      杨骏死后,太宰、汝南王司马亮专权。傅咸转任为太子中庶子,改任御史中丞。见诸王势力越来越大,傅咸便将当初劝谏杨骏的话又对司马亮说了一遍:“杨骏自认为可以效仿古代贤臣,辅佐幼主,但当今皇帝不是任人摆布的孩子,所以杨骏犯下了众多罪行,遭到讨伐。如今您来主持大局,应该引以为戒才是,何况肃清佞臣的功劳应该属于圣明天子,论功行赏也是应该的,只是不宜太过。”司马亮没有采纳他的建议。果然如傅咸所料,之后因为司马亮的势力越来越大且不知节制,贾南风又下诏诛杀了他。

      傅咸为官刚正,无论是什么地位的高官,都能根据其德行予以评判,敢于发表谏言,直言不畏,不怕遭到报复。他多次上书针砭时弊,除了主张裁并部门、倡导俭朴的社会风气外,他还多次弹劾不合格的官员。在傅咸看来,官员应该亲民近民、为百姓服务,官员的品格优劣、所行政务是否合格,对于社会安定和政权稳定有着重要的作用。在官吏的选拔上,要根据人的才能授予恰当的官职,不必在乎出身。同时,要畅通地方官和朝官的选拔渠道,内官外职选拔不能有所偏重。改变选拔只推重朝官,人们争当朝官而轻视地方官的风俗。

      时值“八王之乱”前夕,朝纲混乱,外戚横行,豪门放纵,官员之间结党营私,贿赂贪腐严重。傅咸并未因此有所忌惮,反而更加严格地彻查违法官员,上书请求罢免酗酒暴虐的武陵王司马澹、左将军司马倩、廷尉高光、河南尹何攀等人,不久又弹劾了“竹林七贤”之一的王戎。这些人中有些尽管卓有政绩,但是未能在当时起到应有的作用,傅咸并没有因为他们有功就忽视其差错。因为傅咸的上奏,朝野震惊,许多贵戚受到威慑。有人因此攻击傅咸,认为他的所作所为超越自己的职责,应该受到处分。傅咸并未退缩,他说自己身为御史中丞,分内之事就是要纠察违纪的官员,如果没有做好表率,没有尽到应尽的义务,触犯法条,愿意受到处罚。朝廷对他的辩驳非常认可。

      傅咸素来仰慕季文子、仲山甫这样的古代贤者,又嫉恶如仇、乐善好施、重视人才、提倡节俭。在执政能力上,傅咸并非能臣,但是他敢于弹劾权贵,为改善当时的社会风气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建议,虽然没有被采纳,在当时也属难能可贵。

      正所谓:忠正直言敢诤谏,不阿权贵息民怨。针砭时弊求国富,倡俭劝农世风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