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人大代表围绕技能人才培养建言献策,让更多职工走上技能成才的“快车道”


发布时间:2024-02-04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道:构建“产学研用孵”有机贯通、开放协同的人才引育机制,形成良好的人才引育大生态和用人单位小气候,让广大人才安心创业、潜心创新、放心发展。如何让更多的职工走上技能成才的“快车道”,壮大技能人才队伍,让企业留住更多的人才,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技能人才支撑?省两会期间,多名来自基层一线的省人大代表就技能人才培养、使用、激励等积极建言献策。
“政府工作报告多次提到创新,企业是社会创新的主体,人才更是创新发展的核心支撑。”来自制造业领域的省人大代表赵玉凤,持续关注技能人才培养。她表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根本出路在创新,关键支撑是人才。近年来,我省出台了等多项政策,对引进、培养、用好人才作出全方位部署,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还需要持续加力。她建议,政府要从为人才工作和生活提供便利条件开始,包括基础设施、创业机会、住宿交通、福利待遇等方面出台具体的措施,构建留才长效机制,设法留住人才。此外,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为人才队伍建设和企业发展增强内生动力。

      省人大代表刘艳明认为,企业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最终受益于人才。他建议,企业要与时俱进,结合自身实际,在不同阶段、不同岗位,畅通职工晋升通道,不“论资排辈”,要采用透明、公开、公正的竞聘方式,让“能者上”,以此激发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不断为企业的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企业的转型升级,需要一大批工匠型技能人才。”省人大代表崔二梅认为,人才是企业发展的基石,培育高技能人才则是企业竞争力的核心体现。她在技术岗位一干就是20多年,从普通技术员到“崔二梅劳模创新工作室”带头人,成长经历让她切身感到不管什么岗位、起点高低,只要不懈努力,都能成为行业的标杆。“现在有些年轻人失去了这份耐心,这跟社会上的偏见和现状有很大的关系。”她建议,应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进一步推动全社会形成崇尚技能、尊重技能、学习技能的良好氛围,通过引导和宣传,吸引更多的优秀青年成长为技能人才。崔二梅同时建议,政府应出台具体的措施鼓励企业持续加大对技能人才在物质和精神方面的激励力度,让技术人员愿意沉下心来钻研技术,不断突破创新,为企业提供源源不断的智力支撑。

      多年的务工打拼经历,让省人大代表胡双深切地感受到技能是求职的基本要求。他表示,近年来,职业教育在我国得到了快速发展,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但还存在理念相对滞后,教学模式、课程教材体系不能很好地适应发展需要等问题。对此,他建议,在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过程中,要紧密切合当下企业用工需求和社会紧缺技能人才缺口,开设特色课程,培育实用型、技能型人才,为河南工业企业发展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到我省将继续高质量推进‘人人持证、技能河南’建设,这是实现高质量就业的重大举措。”省人大代表王燕说,近年来,省委、省政府大力推进“人人持证、技能河南”建设工作,我省技能人才队伍质量明显提升。她建议,在推进“人人持证、技能河南”建设的过程中,应做好技能培训与就业增收的有效衔接,切实提升培训实效,调动“人人持证”的积极性,全面促进重点群体技能增收、技能就业、技能致富。

来源:河南工人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