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人大要闻

河南《人大建设》|为唱好新时代“黄河大合唱”贡献人大力量


发布时间:2024-08-20

编者按:2024年第4期河南省《人大建设》杂志,刊发了反映焦作人大系统重点工作的通讯稿件《为唱好新时代“黄河大合唱”贡献人大力量》,全面反映了焦作人大系统贯彻落实《黄河保护法》助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全面深入贯彻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积极探索和生动实践,为全市人大工作创新出彩加油助力。



      岁序更替,华章日新。2024年4月1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黄河保护法》(以下简称《黄河保护法》)实施一周年。一年来,在省人大常委会的有力指导和焦作市委的坚强领导下,焦作市人大常委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和省委、市委决策部署,认真学习贯彻《黄河保护法》,聚焦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聚情民生关切、聚合代表力量、聚力争先出彩,为唱好新时代“黄河大合唱”贡献焦作人大智慧和力量。

心怀“国之大者” 抓好学习宣传

      2023年3月30日,省人大召开《黄河保护法》实施电视电话座谈会。会后,市人大常委会第一时间向全市人大系统传达会议精神,号召全市人大工作者和人大代表提高政治站位,心怀“国之大者”,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决扛牢黄河保护治理责任,确保法律全面有效实施。要领会立法意图,准确把握黄河保护法主要内容和实施重点,把生态保护与修复放在首位,推进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着力保障黄河安澜,强化环境污染系统治理,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

      利用每周一期的“焦作人大学堂”、特色主题党日等载体,以各种形式开展“贯彻黄河保护法·守护母亲河”为主题的系列宣传活动,机关干部和人大代表走进黄河河务局、人民胜利渠首、黄河滩区等地实地感受母亲河气息与治黄成果;发动组织市生态环境局、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河务局、林业局、水利局、农业农村局等单位加强宣传,通过设置展板、发放宣传资料、现场解答等形式,向群众介绍黄河保护法制定的背景和重要意义、黄河保护法的主要内容等,营造依法保护母亲河的良好社会氛围,让《黄河保护法》进一步深入人心。

着眼“把脉问诊” 深入调查研究

      焦作市位于黄河中下游结合部,总面积4071平方公里,其中黄河流域面积2100平方公里。黄河自小浪底出山谷入平原,流经孟州、温县、武陟三县(市),境内河道长98公里。自古以来,黄河就有“铜头铁尾豆腐腰”的说法,而焦作市正处在“豆腐腰”的特殊部位。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治理黄河,重在保护,要在治理。对照《黄河保护法》,保护和治理黄河的成效如何?防洪度汛压力是否减缓?黄河水资源如何节约利用?……带着一个个问题,市人大常委会组织专题调研组,并与相关县(市)联动,深入沿黄区域进行实地查看,深入了解黄(沁)河生态保护、河道采砂管理、湿地保护、水资源利用、文化传承保护等方面的情况。调研中了解到,近年来,焦作市坚持“治”“筑”“保”三力齐发,有力改善了黄(沁)河水生态,实现了“水患”变“水利”。“治”就是治生态之患,强化推进黄河流域生态环境治理保护,扎实开展“清四乱”,清理黄(沁)河违建39.6万平方米、垃圾54.5万立方米;加强黄(沁)河出入境断面、入河口、排污口断面水质监测,整治工业废水处理和滩区畜牧养殖,极大改善了黄(沁)河水环境、水生态。“筑”就是筑堤防体系,建成253公里黄(沁)河堤防,构建了较为完备的黄(沁)河防洪工程体系,实现黄河焦作段的“岁岁安澜”。大力开展防洪工程植树绿化,推进黄(沁)河生态生态涵养带建设,每年新植苗木3万株以上,1万亩沿黄林地列入国储林。“保”就是保粮食安全,开拓建设人民胜利渠、引黄入焦等工程,规划实施小浪底北岸灌区、西霞院水利枢纽输水及灌区等工程,利用黄河水沙改良土壤,将盐碱地变成高产田,推动改善沿黄地区生态环境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为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应有贡献。

坚持“生态优先”  法治护航黄河
     
      依法保护黄河、治理黄河、发展黄河,发挥法治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的领航护航作用,对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实施具有重要意义。市人大常委会牢固树立“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立法理念,有力有序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立法工作,力求实现立良法、促发展、保善治。立足“小切口”“小快灵”,求实效。

      焦作市自2015年获得地方立法权以来,先后制定14部地方性法规,其中《北山生态环境保护条例》《大沙河保护条例》等8部涉及生态文明建设,为我市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法治保障。2023年,市人大常委会专门组织人员对这些条例实施情况进行执法调研。特别对《全域旅游促进条例》规定的加快黄河文化旅游产业带建设,加强黄河文化资源的挖掘、保护和利用,推动沿黄博物馆、黄河文化园、黄河故道风情园、黄河休闲观光区建设等实施情况进行了摸底盘点,为下一步打造文化自然融合、沿线全景贯通的沿黄生态廊道等,理思路,明举措,出实招,谋出彩。

      山河相依,休戚相关。卫河流经焦作段被称为大沙河,与黄河紧紧相邻,治理和保护好卫河(大沙河)对于黄河的生态治理和保护至关重要。自2023年3月开始,在省人大常委会的统一指导部署下,焦作、安阳、鹤壁、新乡、濮阳五市携手开展卫河流域协同立法工作。为此,焦作市人大常委会成立工作专班,深入大沙河及上游水库开展实地调研,与市水利局、生态环境局、农业农村局进行座谈交流,进一步排查本市在卫河流域生态保护、水资源保护、工程保护、防汛防洪、保障管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形成需要立法解决的问题清单,研究确定本市参与协同立法的形式和重点内容,起草《关于加强卫河(大沙河)协同保护的决定(草案)》。10月27日,市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决定》,11月30日,省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审查批准了《决定》。拟于2024年5月1日起施行的《决定》,为黄河安澜、造福焦作提供了有力支撑。

用好“金字招牌” 弘扬黄河文化

      太极拳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黄河流域独具地方特色的一块文化瑰宝。2020年12月17日,太极拳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作为太极故里,焦作如何用好“太极拳”非遗这一金字招牌,提升太极拳文化影响力和产业价值,更好地保护、传承、发展太极拳?

      2023年初,《焦作市太极拳保护和发展条例》被正式列入省、市人大常委会2023年度立法审议项目。市人大常委会高度重视条例制定工作,先后多次召开征求意见座谈会、专家论证会,听取市政府相关部门、温县、立法咨询专家、立法联系点、太极拳相关协会、代表性传承人意见,并征询省人大常委会、省直有关部门意见,广泛采纳合理吸收。2023年4月、9月经市人大常委会会议两次审议通过。2023年9月28日,河南省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全票通过了《焦作市太极拳保护和发展条例》,自2023年12月17日起施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开展立法,既体现了“小切口”立法的精准性要求,也代表国家兑现申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太极拳”承诺。这是焦作市制定的首部涉及历史文化保护领域的法规,在全国立法实践中亦属首例。该项立法工作,被评为2023年度河南省人大系统“出彩工作”。

      《焦作市太极拳保护和发展条例》对完善太极拳文化旅游、传承实践配套设施作出规定,要求搭建国际国内太极拳赛事交流平台,鼓励创作体现太极拳元素的文艺作品,开发太极拳体验、休闲、研学、寻根等文化旅游项目,壮大太极拳演艺、游戏、动漫等文旅文创产业,助推焦作叫响“山水富城·文武福地”城市品牌。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要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焦作市是黄河文化的重要传承区,《黄河保护法》实施以来,以立法保护和发展太极拳为契机,焦作市人大常委会充分发挥各级人大机关和人大代表作用,深入挖掘黄河文化内涵及时代价值,致力讲好焦作的“黄河故事”。督促有关部门编制修订了《焦作市黄河生态文化旅游带总体规划》,修复和保护嘉应观、陈家沟、黄河中下游分界点、沁阳入黄口、妙乐寺、韩园等一批遗存遗址,建设国家级水利风景区--黄河文化苑,完善有嘉应观、陈家沟入选的“中国大黄河旅游十大精品线路”,持续推介治黄兴水文化代表——嘉应观和新中国第一个大型引黄自流灌溉工程——人民胜利渠,努力打造区域黄河文明传承的“核心区”……一幅宏伟的文旅融合新画卷在奔腾不息的黄河岸边徐徐展开。

作者:杨桦 靳楠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