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自身建设 >>文明创建

与人大同行——庆祝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70周年征文选登丨刘静:镜头里的人大故事


发布时间:2024-10-23

镜头里的人大故事

焦作市人大常委会代表工委副主任 刘静


      2005年到2020年,我在焦作市人大常委会从事宣传工作。15年间,数万次按下快门,用镜头记录、见证了全过程人民民主在焦作的生动实践,定格下焦作市人大常委会和人大代表的许多履职故事。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70周年之际,回望照片,透过镜头,这些故事跨越时间和空间,再次一帧帧鲜活起来。

“车到不了的地方,人要走上去”

      这是一张没有选用过的照片,严格来说,是一张不成功的工作照,照片里的人形象不完美,一个个汗湿了头发和衣衫,整体构图也不成功,天地线是斜的,光线也比较暗。照片拍摄于2016年,拍摄地点是焦作市的北山。

      焦作北依太行,群众习惯称其为“北山”,曾一度是全市人民的心头之痛,“靠山吃山”的思想导致非法采矿屡禁不止,部分山体千疮百孔、森林植被破坏严重、背后利益链条错综复杂。焦作市将获得地方立法权后的首部地方性法规,锚准了北山生态环境保护。2016年,焦作市委用一个多月时间,下大力气取缔了多个非法采矿点、非法矿产品经营加工点,遍植绿树修复矿山。如何让北山治理真正走出“治理—反弹—再治理—再反弹”的怪圈,把治理取得的成效法制化,成为摆在市人大常委会面前的时代课题。面对这块难啃的“硬骨头”,人大人没有畏惧和退缩。市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要求:“车到不了的地方,人要走上去!”在之后的立法调研中,常委会深入60多个非法采矿点、持证矿山和生态修复项目,实地查看治理工作进展情况,现场勘查90多公里的北山边界,查阅120多期治理简报,200多份行政处罚案件卷宗。我用相机、手机记录下了一个个工作的场面,也包括很多“不成功”的照片。通过全面、细致的立法调研,北山边界如何划定、管理体制如何明确,保护规划如何编制,山区群众生产生活方式如何转变,生态如何修复......一个个问题抽丝剥茧,一个个困惑水落石出,历时9个月,出台了焦作市第一部地方性法规——《焦作市北山生态环境保护条例》,焦作成为全省首个为一座大山立法的省辖市。

      凭借这样“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工作韧劲,焦作人大常委会在立法守护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又先后制定了城市绿化、大气污染防治、生活垃圾分类、大沙河保护、公园管理等6部法规,为全市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坚强的法治保障。

“人大是为人民说话的”

      焦作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唯一穿城而过的城市,城市发展迎来了难得的机遇,而征迁安置工作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南水北调城区段征迁时间紧、任务重、标准高,涉及的群众多,诉求纷繁复杂。焦作市人大常委会多次对征迁安置工作进行调研视察。

      2010年5月,在一次视察南水北调安置小区时,视察组在小区建筑工地上被一位老大爷拦下了。老大爷拉着郭国明主任(时任市十一届人大常委会主任)说:“我认识你,你是市人大的郭主任。”郭主任停下脚步,看到老大爷手上还粘着棉球和胶布,便问他:“老哥,你这是生病了啊?”老大爷说:“郭主任啊,南水北调是国家大事,我们从生活了几十年的老家搬出来,是不舍得,但是我们不后悔。现在一家老小挤在一个小房子里,我是天天来这个小区看哪,今天刚输过液我就又跑来了。郭主任,都说咱人大是为人民说话的,能不能帮我们催催,我们真想早点搬到新家啊。”郭主任拉着老大爷的手,说:“放心放心”。事发突然,我没来得及拍下当时的画面,至今都让我觉得遗憾。老大爷离开之后,我拍下的一张照片里,郭主任的脸色十分凝重,他背着手,默默地跨过工地上的深沟。随后,一份“研究解决好关系征迁群众切身利益的事项,高度重视并尽力处理群众合理诉求,切实保障群众合法权益”的建议提交给了市政府办理。

      市人大常委会关注民生民情、为人民利益奔走的照片还有很多,皑皑白雪中视察新区新建中小学的规划和建设,推动解决“上学难”;茫茫人潮中走进就业大厅了解就业需求,推动解决“就业难”;烈日炎炎下调研城区道路改造,推动解决“行路难”;阴雨绵绵里走进棚户区感受群众实际困难,推动解决“住房难”;凛凛寒风中视察老旧居民小区供热管网改造现场,推动解决“取暖难”......一张张照片里,无不饱含着焦作市人大常委会的深厚为民情怀。

“围绕大局近些、再近些”

      2011年4月,我拍下的一组焦作市十一届人大第十三次会议的照片,与以往大不相同,会场的布置不再是台上台下,而是委员与职能部门“面对面”。这是市人大常委会首次运用“专题询问”的监督方式,对焦作新区发展进行监督推进。

      焦作新区建设总体方案2010年3月获得省政府批准,新区建设是焦作实现市委提出的“走在中原经济区建设前列”的一个重要载体和平台。专题询问前,市人大常委会进行了扎实的前期准备,深入驻新区的各家企业实地察看,摸清新区发展脉络;同新区各个层面座谈讨论,收集多方意见丰富询问内容;到新乡、开封、郑州新区考察学习,横向比较,拓宽思路。在吃透方方面面情况的基础上,最终确定12条“考题”,涵盖产业、规划、政策、水系、民生等诸多方面,是加快新区发展必须研究和解决的课题,也是市政府和相关部门需要重点和长期关注的问题。专题询问会上,12位市人大常委会委员依次发问,10多个政府相关部门18人次进行了应询回答。委员问得仔细,部门答得认真,一问一答中,对新区发展规律的认识更加清晰,思想更加统一;一问一答中,市政府领导和组织新区建设的思路得以丰富;一问一答中,市人大常委会关注焦作发展的拳拳之心跃然而出。2011年5月,焦作市委、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焦作新区建设的决定》出台,焦作新区建设进入全面加快阶段。

      我拍下的工作照片中,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内容数不胜数。视察评议重点项目建设、调研评估代表经营企业“三保”情况、深夜暗访重点污染项目整治、专题视察黑臭水体治理、调研评价工业经济发展环境、专题调研经济转型攻坚、优化营商环境工作评议、专项监督脱贫攻坚工作、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主题调研、推进打造高能级文旅......党委的工作重心在哪里,人大的工作就及时跟进到哪里,政府的工作难点在哪里,人大的监督力量就汇聚到哪里。在改革发展的主战场,在服务大局的最前沿,焦作市人大常委会从未缺位。

      征程万里风正劲,重任千钧再奋蹄。回望过去的岁月,我为自己参与和见证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焦作实践,倍感光荣。站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70年的历史节点,展望新征程,我将继续在焦作市人大常委会的领导下,满怀激情,投身到发展和践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宏伟事业中。